一、概况
北厍,原称北舍。清道光九年(1829年),形成集市。清同治年间(1862~1874年),将北舍改为北厍,居民也陆续迁居于此,且开店经商,清宣统二年(1910年)始称镇。1956年,芦墟区区公所设在北厍镇区。1958年后,北厍镇区仍为乡政府、公社所在地。1985年,建成区面积0.5平方千米,东接东方村三组,南邻梅墩村六组,西濒元鹤荡,北依大图圩。1987年1月,撤乡设镇。镇区成为镇政府所在地。1995年,建成区面积1.3平方千米,东起池家湾,南至南港,西濒元鹤荡东岸,北临元鹤荡南岸。1996年起,镇区向西、南扩展,利用元鹤荡西南水域冲泥填土,形成0.35平方千米的地块;向南扩展开发以纺织、化工为主的工业区。2003年,建成区面积2.13平方千米,东临潘水港,南接厍南中路,西连松厍公路,北濒元鹤荡南岸。
二、市镇建设
1985年,全镇街路总长857米,宽7~10米。桥6座,驳岸全长1560米。1986年10月,北厍乡创办自来水厂,挖深井1口,日产水1200吨。1989、1991年又分别在南港东(梅东路中段)开挖2口深井,日产水量4200吨,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%。
1992年,镇区住宅总建筑面积25000多平方米。住宅拥有成套率75%,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8.6平方米。
1995年,镇区建成厍南、育才、新厍、梅东、厍新、厍北等6条主干道,总长3730米,宽8~12米。新建3万吨级镇自来水厂1个,新建110千伏北厍变电站1座。
2002年,镇区改建厍北、厍南东、厍南中、厍南西、育才等5条道路,新建池家湾路,总长5095米,宽8~14米。新建改建梅东、东鹤、元鹤、新厍、罗家等5座桥梁。驳岸全长增至3060米。自来水厂完成第二期工程,供水管道延伸2.28万米,受供水35000人。镇区供电配有专线——镇企线,8台综合变压器,总容量2295千伏安;6台专用变压器,总容量3395千伏安。全镇年供电量5991.03万千瓦时。镇区建成住宅小区7个,建筑面积131910平方米。是年,镇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53.8平方米。
三、社会事业
1985年,镇区有完全中学1所,在校学生666人,教师69人;中心小学1所,在校学生289人,教师23人;影剧院座位778个;乡文化中心建筑面积721平方米,设图书、录像、摄影、老年等活动室;乡卫生院建筑面积933平方米,病床15张;邮电支局有512门自动电话交换机、120门磁石电话交换机,邮电营业年收入6.15万元。
1995年,镇区有完全中学1所,在校学生1208人,教师110人;中心小学1所,在校学生631人,教师40人;影剧院座位846个;镇文化中心建筑面积721平方米,阵地活动面积572平方米;有万册图书馆、阅览室、录像室、桌球房、棋类室、老年活动室、摄影室、复印室、卡拉OK歌舞厅等;镇卫生院建筑面积1440平方米,病床18张;邮电支局有3000门自动电话交换机,邮电营业年收入401.7万元。
2002年,镇区有初级中学1所,在校学生1102人,教师80人;中心小学1所,在校学生2139人,教师127人;影剧院座位846个;广电站与文化站合并,建立北厍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(简称文广中心)。文广中心建筑面积721平方米,阵地活动面积572平方米;有线电视网络与吴江有线电视台网络并网。并网后,北厍有线电视能收视图像清晰的32套电视节目。广电站逐步建设村级有线电视网络,有线电视“村村通”,全镇有线电视用户2000多户,经苏州市广电局验收合格,成为苏州市有线电视镇;镇卫生院建筑面积2904平方米,病床20张;邮电支局有20000门自动电话交换机,邮电营业年收入602.35万元。
辖区内进驻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有:中共北厍镇委员会和北厍镇人民政府、北厍派出所、吴江市地税局第四分局和吴江市国税局第三分局、北厍幼儿园、北厍小学、北厍中学、北厍成教中心和北厍外来民工子弟小学、北厍医院、北厍邮电局,以及吴江农村商业银行北厍支行,中国农业银行吴江北厍支行、中国建设银行吴江北厍分理处和中国银行吴江北厍支行等金融机构。辖区内位于新厍路的腾泰鞋业有限公司、厍星路的江苏利康集团、厍西路的苏州塞维拉上吴轨道系统有限公司3家企业的工业产值名列全镇乡镇企业的前三位。
镇区内位于南港的明代建筑内省堂被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。